《河南省重要文物建筑系统性保护三年行动方案(2026—2028年)》政策解读

时间:2025-10-01 来源:河南政府网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河南省重要文物建筑系统性保护三年行动方案(2026—2028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现就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物数量多、分布广、品类全、价值高。文物建筑作为我省文物资源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建筑历史的缩影,承载着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当前,我省文物建筑仍面临自然侵蚀与极端天气破坏及人为损毁风险、安全防护体系不健全、研究阐释不足、预防性保护工作滞后、活化利用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特别是5月19日视察河南时指出“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为新时代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王凯省长在开封调研文物保护工作时强调,“要保护好、恢复好、利用好历史建筑,创新展陈方式,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对我省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省委省政府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推动我省文物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作了系统部署。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安排部署,针对我省文物建筑保护存在的短板弱项,加强全省文物建筑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构建协调保护、融合发展的大格局,推动新时代全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省文物局起草了《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工作要求,聚焦“两高四着力”,创新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体制机制,强化科技赋能,统筹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与周边环境管控、单点保护与集群保护,促进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三年努力,全面提升我省文物建筑减灾防灾能力,健全安全防护体系,深化研究阐释,促进文物建筑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助力文旅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行动方案》部署六大重点任务:一是加大抢救性保护力度,针对屋面渗漏、结构失稳等隐患,每年实施一批修缮项目,结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重点文物建筑保护。制定嵩山古建筑群、豫北太行山前片区等密集区整体保护规划,强化文物建筑与自然人文资源的协调保护。二是实施“平安工程”,开展卫星遥感监测和安全巡护,完善安防、消防、防雷“三防”设施建设,探索文物建筑安全保险机制。三是加强预防性保护,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开展预防性保护试点,培育专业机构,构建技术标准。四是开展研究性保护示范项目,实施“营造中原”计划,探索省级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机构主导实施的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通过工程实践培养专业人才。五是提升科技赋能水平,建设文物建筑数字资源库,推进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应用,开发文创产品。六是推动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建设“中原文物建筑数字博物馆”,策划河南文物建筑数字展览等活化利用项目。按照“一处一策”的原则,推动文物建筑转型为公共文化空间,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为确保任务落实,《行动方案》提出以下保障措施:各级政府压实主体责任,细化职责分工并制定推进措施。市、县级政府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加强低级别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工作。省财政厅、文物局统筹现有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持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探索多元化投入渠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本体修缮等保护利用工作。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强化联动。坚持“谁管理、谁使用、谁负责”原则,落实重要文物建筑管理使用者的文物安全直接责任。加强文物保护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监督队伍,推进文物保护工程动态监管和全流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