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关注武陟:为流动摊贩“安家”
近日,《光明日报》以“河南武陟:为流动摊贩‘安家’”为题,对我县积极探索城市管理新模式——建立流动商户自治联盟的做法进行了报道。
文章指出,12月6日17时,在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城摆地摊卖绝味鸭脖的郭薇装好食材,开上自己装饰一新的电动三轮车,前往朝阳三路黄河交通学院附近摆摊。
此时,已经有四五十辆“身着”各种小吃灯箱招牌的电动三轮车,依次停放在朝阳三路路南一侧的宽阔区域。17时20分,时间一到,浩浩荡荡的“车队”有序开进经营区域,找到自己的固定位置准备摆摊营业。与此同时,负责此区域的武陟县城管局执法人员也开始错时上班。
17时30分左右,朝阳三路北侧86家流动商户、南侧19家流动商户整齐排列,各位摊主摆放好桌凳,铺上地垫,作好各种准备,开始迎接顾客。
统一的出摊时间、统一的招牌高度、统一的招牌样式、统一的垃圾桶、统一的地垫,就连经营者的服装也是统一的,大家都带着健康证作业,并且每辆电动三轮车的操作间都安装有油烟净化器。远远望去,三四百米长的朝阳三路经营区域,白底红字的各种小吃灯箱招牌如两条彩带挂在路两边,十多米宽的城市道路畅通无阻。路边小吃夜市这样有秩序,咋做到的?
围绕“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理念,去年初夏,武陟县多次组织商户、摊主代表深入座谈,广泛征求意见,积极探索城市管理新模式——建立流动商户自治联盟,首批召集朝阳三路有意愿的20多家流动商户成立自治联盟,签订《自治联盟承诺书》,组建自治联盟微信群,通过公开承诺、自我约束、相互监督、联盟统管的方式,形成了“自治+共治”的模式,使流动商户从“对抗管理”转到了“主动作为”。
面对新形势,武陟县因势利导,今年年初以来,本着“堵疏结合,方便商户居民”的原则,在不影响市容且不过多影响交通的情况下,发布了13个白天临时疏导区和30个夜市临时疏导区,将城区内的流动零散摊点引导至临时疏导区内经营,将相对固定摊点引导加入流动商户自治联盟。目前,武陟县已累计成立流动商户自治联盟22个,打造了朝阳三路商户联盟、朝阳一路商户联盟、国贸360商户联盟、龙泉湖小吃商户联盟、龙泉湖百货商户联盟5个自治联盟示范点。
为进一步提升自治联盟形象,武陟县朝阳三路流动商户自治联盟率先在统一标识上进行试点,120多家联盟商户换上了融入“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标识、具有浓厚地方文化和商业氛围的统一灯箱招牌,其他联盟商户也先后进行“换装”。
商户自治不等于放手不管,强化服务才能“双向奔赴”。秉持“全天候”服务理念,武陟县创新性推出了“错时班”,城区4个城管中队,每个中队每周安排两名队员上7:00~8:00、12:30~14:30、17:30~21:30班,引导监督各类商户规范经营,实现了城市“全周期”管理服务。